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慎防內銀改革走回頭路

雖然是舊聞~但看完之後,可以思考下內銀股是吾是一面倒甘好呢?

明報)3月9日 星期一 20:45
【明報專訊】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已經通過多個管道影響到中國國有銀行的改革。出現流動性問題的「戰略投資者」減持國有銀行股份,剪斷與國有銀行的利益紐帶;外資銀行在危機中暴露出來的風險控制漏洞,降低了國有銀行向他們學習的動力;為了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目標,如果商業銀行降低信貸標準、監管機構放鬆監管,那麼國有銀行可能會重蹈股份制改革之前的輪迴。
一、金融危機促使外資股東
剪斷和國有銀行的利益紐帶
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讓不少跨國金融機構暴露出內控機制的缺陷和巨額損失,讓生存成為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在危機當中。為了度過這場百年不遇的危機,金融機構必須收縮資產規模、提高資本充足率。中國國有銀行的「戰略投資者」有的也遇到了流動性問題,拋售國有銀行股份是正常反應。
瑞銀在禁售期滿的第二天(2008年12月31日),便迫不及待地將其所持全部中國銀行 (3988)H股配售給15家投資者;蘇格蘭 皇家銀行也將其所持100多億股份悉數拋出。美銀也部分減持了建設銀行 (0939)的股份。隨着危機加深和其他股份鎖定期終止,拋售浪潮有可能繼續。
外資銀行的減持行為鬆開了國有銀行和外資銀行之間的利益紐帶。原有的持股關係把潛在的競爭對手轉變為合作伙伴,讓外資銀行和國有銀行就像「一根繩上的兩隻螞蚱」。這對於競爭力不足的國有銀行十分有利。但是外資銀行能夠快速而且低成本地拋售國有銀行股份、放棄「戰略投資者」地位,因此這一利益紐帶其實並不牢固。
戰略投資者有等於無
實際上,即使在外資銀行堅持國有銀行股份之前,也沒有成為真正的「戰略投資者」。外資銀行能不能成為戰略投資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有銀行的治理結構。在第一大股東「一股獨大」的情况下,如果不賦予小股東特別的權力約束大股東的行為,那麼除了第一大股東之外,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有第二個「戰略投資者」。
二、金融危機也有可能
降低國有銀行改革的動力
這一輪起源於華爾街的危機讓世人認識到美國 金融體系存在着嚴重的弊病,因此有可能動搖轉軌經濟體對華爾街為代表的競爭性金融體系的看法。在國有銀行引進的「戰略投資者」中,美銀、皇蘇、瑞銀都出現了嚴重虧損,而且有可能繼續擴大。美國銀行 業爆出十多年來首次季度虧損的同時,中國銀行業報出2008年金融機構稅後淨利潤高達5834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年增長30.6%。這個對比令國人自豪,也有可能降低國有銀行改革的動力。
三、國有銀行有可能再次進入
股份制改革之前的輪迴
中國銀行業的貸款規模最近3個月高速增長,顯示國有銀行當前的行為與股份制改革之前沒有本質的不同。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金融機構的新增貸款分別達到了7400億元和1.62萬億元。2009年2月的新增貸款預計在9000億元到1.1萬億元之間。今年前兩個月就完成全年新增貸款目標的一半。
政府干預摧毁獨立性
政府干預的復歸有可能使一部分商業銀行把各級政府和監管機構的目標放在其自身的經濟目標之上。這對商業銀行剛剛開始形成的信貸文化的打擊可能是毁滅性的。某些銀行的決策層可能已經放棄了對經濟形勢的獨立判斷,也放棄了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內控制度,帆惟上級部門的馬首是瞻。連某位人民銀行 大區行的人士都不免感歎:「沒有想到,中國的商業銀行竟會如此聽話。」
最近幾年的貨幣政策實踐顯示:由於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不徹底、信用體系也沒有完全建立,僅僅依靠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和利率管制並不足以保證中央銀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因此人民銀行不得不在2007年下半年重新啟用貸款額度管理。可以預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貸款額度管理仍然是人民銀行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緊縮時採用、擴張時取消。
為「做大」犧牲短期利益
宏觀調控方式的複歸進一步推動了商業銀行行為的複歸。為了避免將來被額度束縛住手腳,商業銀行選擇現在就做大規模。有的銀行「高息吸儲、低息貼現」。這種做法雖然犧牲了銀行的短期利益,但是只要按規矩貼現,並不增加太多風險。但是同時抬頭的「壘大戶」(編者按:即向大企業、大城市等過分集中),和「統借統還」(指銀行與地方政府部門合作,由部門出面組成「平台」,然後向大批中小企迅速地批出貸款,由地方政府部門出任擔保人)等現象將讓商業銀行在未來自食其果。
果真如此,外資銀行必將進一步減持國有銀行股份,但減持的理由卻有所不同:上一輪減持是由於外資銀行流動性不足,下一輪減持是因為國有銀行改革不成功、回到了股份制改革之前的狀態。這種可能性值得決策者和監管部門高度警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 吳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welcome you~
牛牛e-mail:cowcowdiar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