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星期日

一支煙決定巴菲特一生的路

巴菲特之所以進入證券業,有家庭的原因,有行業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金錢的誘惑。

1927年,美國股市是大牛市,巴菲特的爸爸霍華德決定進入證券行業,在聯合銀行當上了一名股票經紀人。

1929年10月29日,小巴菲特生命孕育的那一天,美國股市大崩盤,暴跌一天股票市值蒸發14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美國政府預算的4倍。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美國開始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大蕭條,股市連跌三年下跌89%,這三年市值蒸發1000多億美元,足夠美國打上三次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1年8月15日,他工作4年的聯合銀行倒閉了。他失業了,他的存款都在這家銀行里,也全部化為烏有。老婆在家帶兩個孩子,一個3歲,一個1歲,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啊?

當時美國招一個辦公室打雜的,就會有幾百個失業的白領排隊應聘。霍華德一看,找不到工作,乾脆自己當老闆。

失業不到兩個星期,他就和兩個朋友創辦了一家證券經紀公司。在股市大崩盤之後,幾乎沒有人買股票,巴菲特的老爸卻辦起一家專門代理客戶買賣股票的經紀公司。

霍華德先從親戚朋友的生意做起,專門推銷那些最穩健的公用事業股票和市政建設債券。沒想到,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中,他的小公司開業一個月就賺到400塊佣金。從此公司業務慢慢成長,越來越好。過了4年他就買上了一輛新的別克汽車。當時可是美國的豪華車啊。再過一年,又買了一塊地,蓋了兩層樓的獨立別墅。創業僅僅5年,就躋身於美國中產階級裡面的上層,真是就業不如創業啊。

10周歲時,老爸帶巴菲特到紐約,拜訪了高盛的老闆溫伯格後,又帶他到紐約證券交易所這個證券行業的聖殿參觀。巴菲特看到那些穿著鮮豔的紅馬甲的交易員大聲喊叫報價,工作人員來回奔跑,滿地都是紙片。當時沒有電腦無紙化交易,全是人工操作。小巴菲特才明白,原來在老家的小證券公司營業部裡收到的股價是在這個交易所這樣吵吵鬧鬧中產生出來的。

中午,老爸帶他在交易所裡面和一個叫莫爾的荷蘭人吃午餐,莫爾是交易所的會員,有交易席位。吃完飯,莫爾一招手,一個人趕緊端了一托盤過來,上面擺放著各種各樣的菸葉。莫爾一指,就選這種。服務生馬上給他捲成一隻大雪茄。

小巴菲特一看,這傢伙得多有錢啊,竟然僱人專門給他卷雪茄,當時可是經濟大蕭條,很多人沒有工作沒有飯吃啊。

老爸做個小證券經紀公司,就成為老家奧馬哈小城的有錢人。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別的同學家裡越來越窮,他家越來越有錢。

這次看到了美國最大證券公司高盛的老闆溫伯格,在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也是有錢人,那麼豪華的辦公室,連林肯總統也給他寫親筆信。又看到了莫爾先生,肯定是做股票做成大富翁,才會錢多得專門僱人給他卷雪茄。於是就在這一天,一支煙決定了巴菲特一生的道路:證券行業。

做證券,最賺錢,這個行業裡的錢像水一樣,像小河,像噴泉,像瀑布,像洪水,就看你如何抓住機會。

巴菲特說:「錢可以讓我獨立,有了錢我就能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自己當老闆,我不想听任何人的使喚。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投資理財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熟不做。凡是決定要做的投資,一定不要吝惜時間精力去好好研究一下投資對象,對於風險和收益應全面衡量比較。

「股神」巴菲特就始終堅持了不熟不做的投資原則。巴菲特自覺遠離那些自己能力所無法把握的投資品種,也就是說他從來不碰那些即使看上去有很高收益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企業。巴菲特尚且如此,我們一般投資者能夠隨便投資於自己完全陌生的所謂高收益投資對象嗎?

有心人不難發現,巴菲特重倉鎖定集中持有的股票基本上都集中在金融、消費品、傳媒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領域,而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吉利刀片、富國銀行所經營的無不都是每日所見的熟悉產品。巴菲特通常只投資那些現在的經營方式與5年前甚至10年前幾乎完全相同的企業。巴菲特在1998年對於網絡公司投資的評價是他並非網絡股的專家,當時他認為自己看不清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所以選擇了放棄而不是追逐。就算後來互聯網泡沫全盛之時,他也頂住了強大的外界質疑壓力,保持按兵不動。結果是納斯達克股指一落千丈,巴菲特依舊笑傲江湖。這些都是不熟不做原則的集中體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welcome you~
牛牛e-mail:cowcowdiary@gmail.com